2019年12月16日星期一

泰國重要佛教節日




佛日〔泰國的佛日〕

“佛日”是“佛教節日”的簡稱。佛教稱“四齋日”,泰國稱“佛日”。每月有四個佛日,各在泰國陰曆上半月的第八日和第十五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個佛日,其中以陰曆三月十五日的瑪迦普差節、六月十五日的維莎迦普差節和八月十五日的阿莎加哈普差節為最重要的佛日。屆時佛教徒要去佛寺舉行儀式。當日禁止殺生、嫖賭。

佛誕節〔佛陀誕生、成道、涅紀念日〕

定為泰陰曆六月十五日。如那一年閨八月,這個紀念日便改為七月十五日舉行。

萬佛節〔泰國的萬佛節〕

泰國的傳統佛教節日,在每年泰曆三月十五日舉行。如逢閨年,改為泰曆四月十五日。萬佛節在泰文中稱為“乍篤隆迦訕尼巴”節,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于泰曆三月十五日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大殿,向自動前來集會的1250名羅漢首次宣傳教義,故稱其為四方具備的集會。篤信小乘佛教的泰國佛教徒視該次集會為佛教創建之日,進行隆重紀念。泰國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時期就開始紀念萬佛節,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時,官方開始舉行慶祝儀式,並于1913年將這一天定為節假日並成為泰國人民傳統的佛教節。政府也舉行慶祝萬佛節儀式,國王親自參加。萬佛節的早晨,泰國男女老少帶著鮮花、香燭和施舍物品前往附近寺院,進行施齋、焚香、拜佛活動。在萬佛節,有些善男信女還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對佛教的虔誠。

三寶佛節〔泰國阿莎叻哈普差節〕

泰國三大佛教節日之一。每年泰曆八月十五日,即泰國守夏節前一日,為“阿莎叻哈普差節”。“阿莎叻哈普差”來自巴利文,意為“八月供養”之意。泰國華人稱該節日為“三寶節”,因這一天是佛祖成道後首次講道的日子;有了第一個佛門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現了第一個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寶”(佛、法僧)都齊備的日子。原先該節日不做儀式,1961年泰國僧伽(僧團)作出決定,要求佛教徒做儀式,並經政府得國王的同意定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全國佛教徒、各佛寺屆時都做儀式,如守戒、聽經、誦經、講道、巡燭等。

守夏節〔泰國的守夏節〕

泰國的守夏節亦稱坐守居節、入夏節、入雨節等,是泰國最重要的佛教傳統節日,每年泰曆八月十六日舉行。守夏節在泰文中叫做“考攀薩”。該詞來自梵巴文,“考”意為“進入”,“攀薩”意為“雨季”、“雨期”。守夏節源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習俗。認為在泰曆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個月內外出易傷稻谷和草木小虫,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間稱為雨安居期,禁止僧尼外出。泰國政府規定守夏節全國放假一天,以便人民參加守夏節活動。守夏節前,僧侶要清掃寺院和僧舍。守夏節之日,全寺僧人舉行入夏安居儀式,禮佛誦經並誦念“貧道將在此寺守夏安居三個月”三遍。然後一般僧人向高僧忏悔過失。之後,各寺院和僧人互送鮮花、香燭互致敬意和忏悔。儀式後,僧人開始安居修學。守夏節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齋,所施齋飯除新鮮飯食菜餚外,還有傳統糕點蕉葉茲粑。同時奉獻蠟燭叢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並且制作可燃三個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蠟燭,敲鑼打鼓送到寺廟,供僧人在守夏節誦經時使用。傍晚,人們手持鮮花和點燃的蠟燭,在寺院舉行隆重的巡燭儀式,守夏節活動達到高潮。在守夏節期間,許多善男信女將出家三個月,或天天聆聽僧侶誦經,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對佛教的虔誠。

解夏節〔泰國的解夏節〕

每年泰曆十一月十五日為泰國的解夏節,亦稱出夏節、逾雨節、安居競節等,是泰國重要的佛教傳統節日之一。此時為期三個月的守夏安居期滿,僧人可以恢復正常外出。這一天,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隆重的施齋並聽僧人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搬出,安放在可以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後,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舍的飯食放入僧缽內。施舍的齋飯主要有米飯、菜肴、粉蕉糯米粽和亞塔椰葉粽等。在曼谷金山寺舉行施齋時,將佛像從金山寺搬到山腳進行施齋。此外,在解夏節時,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守夏僧衣及施放黃布等布施活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